广东水产养殖业十大公司包括国联水产GUOLIAN、好当家、獐子岛ZONECO、大湖股份、东方海洋、天马科技、百洋Baiyang、中洋、恒兴水产和棒棰岛。这些公司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涵盖了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
国联水产GUOLIAN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和注册资本:国联水产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为91229.23万元,总部位于湛江市。
- 业务范围:集种苗、养殖、饲料、加工、销售、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跨国集团,主营对虾、罗非鱼等水产养殖系列产品,营销网络遍及海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 行业地位:水产养殖行业头部企业,标准起草单位,高新技术企业。
市场表现
- 品牌指数:88.3,位居2025年水产养殖十大品牌榜首。
- 营收和净利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2.28%至6.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6%至4233.41万元。
好当家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和注册资本:好当家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为146099.43万元,总部位于威海市。
- 业务范围:生态型海水育苗与养殖、海洋食品加工出口及精深加工、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保健等领域。
- 行业地位:海洋食品领域知名品牌,上交所上市公司。
市场表现
- 品牌指数:87.2,位居2025年水产养殖十大品牌第二位。
- 营收和净利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0.22%至12.9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7.63%至-5449.82万元。
獐子岛ZONECO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和注册资本:獐子岛成立于1958年,注册资本为71111万元,总部位于大连市。
- 业务范围:水产增养殖领域翘楚,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产品涵盖鲜活品、冻品、调理食品、即食产品等。
- 行业地位:行业标杆领军企业,中华老字号。
市场表现
- 品牌指数:86,位居2025年水产养殖十大品牌第三位。
- 营收和净利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0.57%至9239.26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0.95%至-3095万元。
大湖股份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和注册资本:大湖股份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为48123.72万元,总部位于常德市。
- 业务范围:淡水渔业发展全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大湖淡水有机鱼、冰川鱼、大湖甲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 行业地位:国内大型淡水养殖上市企业。
市场表现
- 品牌指数:84.6,位居2025年水产养殖十大品牌第四位。
- 营收和净利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31%至2.6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42%至-1.42亿元。
东方海洋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和注册资本:东方海洋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为50000万元,总部位于烟台市。
- 业务范围:科研、技术咨询和推广服务、生产加工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 行业地位:水产养殖行业知名供应商。
市场表现
- 品牌指数:83.4,位居2025年水产养殖十大品牌第五位。
- 营收和净利润: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0.57%至9239.26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0.95%至-3095万元。
广东水产养殖业十大公司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涵盖了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这些公司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和品牌建设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广东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发展概况
广东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发展概况如下:
起步与初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1978年)
-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广东水产养殖业开始起步,主要以淡水养殖为主,养殖品种包括鱼类、虾类和贝类等。
- 初步发展:到1978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2143.9平方公里,其中淡水养殖面积为1973.6平方公里,海水养殖面积为170.3平方公里。
快速发展与现代化转型(1978年-2017年)
- 产量增长:1978年至2017年,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从72.2万吨增长到833.5万吨,年均增长率显著。
- 养殖结构转变: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产量比例逐渐变化,海水养殖产量占比从1978年的1.7%增长到2017年的67.04%,淡水养殖产量占比则从94.82%下降到96.84%。
- 现代化转型:在此期间,广东省积极推动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推广使用现代化渔业设施装备,发展设施渔业和工厂化养殖。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2017年至今)
- 政策支持:2017年以后,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 产量与技术突破:2023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达到357.3万吨,同比增长5.2%。同时,广东在海水鱼养殖、种业创新和养殖装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成功繁育多个经济潜力巨大的海水鱼新品种,建设了多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桁架类网箱。
- 未来规划:根据《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到2027年,广东省年海水养殖总产量将达到44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到35%;到2035年,年海水养殖总产量将达到62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到45%,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渔业强省。
广东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
广东水产养殖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下是对这些挑战及其解决方案的详细分析:
主要挑战
-
生产方式粗放:
- 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广东水产养殖的机械化程度仅为30%左右,远低于农业机械化80%的基本实现标准,导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 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且从业者年龄偏大,行业后续发展面临人力困境。
-
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 尾水治理难题:高密度养殖导致尾水排放压力大,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养殖区域的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且监管体系不完善。
- 生态问题:部分环保技术成本高,难以推广应用,导致生态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市场波动风险:
- 价格波动大:由于水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市场供需关系容易发生变化,导致价格波动较大。
- 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者对水产品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养殖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
人才短缺:
- 高素质人才缺乏: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缺乏了解智能化养殖装备运维、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的跨学科人才。
解决方案
-
推动智慧渔业发展:
-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渔业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和产品安全化。智慧渔业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
- 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实现养殖环境人为可控,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生产过程机械化。
-
加强尾水治理和环保措施:
- 建设尾水处理设施:指导养殖主体建设尾水处理设施,采用生物净化、物理过滤、化学处理等综合技术,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 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如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从根源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完善市场机制和品牌建设:
- 加强市场预警和产业链整合:通过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推动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提高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 提升水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推广绿色渔药和禁用药物替代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升级。
广东水产养殖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根据《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和相关政策文件,广东水产养殖业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目标
- 2027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全省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44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到35%。
- 2030年: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到40%。
- 2035年:全面建成“粤海粮仓”,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62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到45%,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渔业强省。
重点任务
-
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 发展深远海养殖,推广抗风浪新型网箱和养殖工船,提升养殖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 实施“深蓝种业”工程,突破种苗“卡脖子”技术,培育优质特色产品品牌。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创建6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渔港经济区,促进水产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及贸易的全链条整合。
- 推进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港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 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渔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 发展多层次海产品加工体系,提升海产品附加值,推动海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发展。
-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探索养殖容量分区管控和“无废养殖海域”建设。
- 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减少传统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具体措施
- 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将统筹安排超40亿元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科技等重点工作。
- 科技创新: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和引进种业创新、装备创新等方面的领军人才。
- 市场拓展:通过联合研发、融资创新和政策对接,帮助企业应对高成本与技术瓶颈,拓展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