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蒙政会,全称为“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是20世纪30年代在内蒙古地区成立的一个具有地方自治性质的政权机构。以下从背景、成立经过、主要人物、功能及影响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背景与成立经过
百灵庙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是连接内外蒙古及内蒙古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内蒙古地区的侵略,试图通过扶持地方势力实现其“满蒙政策”。在这种背景下,部分蒙古王公以百灵庙为据点,发起自治运动。1934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在百灵庙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以应对日本势力的渗透。
2. 主要人物与实权掌控
蒙政会的成立初期,乌兰察布盟盟长云王担任委员长,但实权掌握在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手中。德王是蒙政会秘书长,他通过组建约千余人的“蒙政会保安队”,将这支武装力量作为推行“蒙旗自治”和与国民政府对抗的重要工具。
3. 蒙政会的功能与活动
百灵庙蒙政会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蒙古地区的自治,但由于德王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蒙政会逐渐成为日本侵略势力扶持下的傀儡政权。德王在1936年2月12日公开投敌,成立了伪“蒙古军总司令部”,试图将内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一行径激起了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4. 百灵庙武装暴动及其意义
在德王投敌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蒙工委通过长期工作,争取了蒙政会保安队中的进步力量。1936年2月21日,由云继先、朱实夫等人领导的百灵庙武装暴动爆发。暴动部队脱离德王控制,宣布加入抗日行列,成为内蒙古蒙古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场暴动不仅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决心。
5. 历史影响
百灵庙蒙政会的成立及其后的暴动,是内蒙古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百灵庙武装暴动成为全国抗日斗争的典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精神。
总结
百灵庙蒙政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活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内蒙古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族矛盾。虽然蒙政会在后期被德王利用成为傀儡政权,但百灵庙武装暴动的胜利,表明了蒙古族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坚定决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