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简称乌市,旧称迪化,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地理位置优越,全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温差大。
乌鲁木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乌鲁木齐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在古代,乌鲁木齐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汉代,乌鲁木齐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在唐代,它成为了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在这个时期,乌鲁木齐不仅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佛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宗教的传播中心。
由于乌鲁木齐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让它的美食风俗以及习惯都很独特,乌鲁木齐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美食而闻名于世。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它坐落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中,被神秘的天山山脉环绕,形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画卷。
在历史上,乌鲁木齐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战国时期,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东汉时期,为车师六国的一部分。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晋朝、隋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元朝时期,北疆成为漠西蒙古诸部游牧区之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即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末期,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民国二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1954年2月1日,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座城市的名称演变,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串联起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乌鲁木齐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汉朝,这里便是车师人的居住地。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此建立淤赖城。民间称此地为“优美的牧场”,在蒙语中,这便是“乌鲁木齐”的雏形。元朝时,乌鲁木齐成为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游牧区域,清朝时则由准噶尔汗国统治。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为巩固统治、加强边防,于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土城,这是乌鲁木齐建城的开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商业贸易的发展,1763年,乾隆帝将向北扩展后的土城命名为“迪化”,寓意“开导教化”。这一命名背后,是清政府维护统治秩序的期望,希望通过此举使当地人民能够尊王服从,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此后,乌鲁木齐的行政建制不断变迁。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参赞大臣改为都统;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成为省会;1885年,迪化直隶州升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
如今,乌鲁木齐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市中心的红山是它的标志。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的汇集之地,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广融博汇,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像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诗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