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编制后,在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方式涉及政策法规、单位安排以及员工权益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以下是详细解答:
1. 政策依据
取消编制的主要政策依据包括: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改革提供了宏观指导。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员工权益不受侵害。
2. 改革的目的
取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
- 优化事业单位的结构和布局,提高运行效率。
- 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其流动性。
- 通过合同制管理,增加工作人员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在编人员的处理方式
取消编制后,在编人员的安置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转岗与调整:
- 原有编制人员可以调整到其他单位或部门,或申请转岗到相关单位。这种调整需经过人事部门审核。
- 高校和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在取消编制后,通常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即现有人员保留编制,新进人员实行聘用制。
签订新劳动合同:
- 在单位性质转变后,员工可以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但需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期限和待遇。
补偿与自主择业:
- 对清退的编外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并支持其自主择业或安置到新成立的企业。
退休安置:
- 符合退休条件的员工可按照相关政策办理退休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
4. 权益保障
取消编制过程中,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员工的权益保障,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 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执行,确保员工在劳动合同解除或变更时获得应有的补偿。
- 改革过程中,单位需制定详细的安置方案,并听取员工的意见,保障其合法权益。
5. 改革的试点经验
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取消编制的试点改革,如高校和公立医院:
- 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了编制,改为实行聘用制管理,增强了人才的流动性和竞争力。
- 改革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逐步过渡,避免对现有人员造成过大冲击。
总结
取消编制后,在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方式需综合考虑政策法规、单位性质和员工权益保障。无论是转岗、签订新合同,还是获得补偿和自主择业,相关部门和单位都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如果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可以参考相关政策文件或咨询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