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张是一种因肺泡内气体被吸收或气道阻塞导致肺组织塌陷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肺段、肺叶的容量或含气量减少。其核心机制是支气管远端的气体吸收后未被有效补充,引发肺组织收缩和功能受损。
主要特征与分类
- 病理表现
肺泡塌陷、透光度降低,邻近支气管/血管向塌陷区聚集,可伴随肺泡腔实变或其他肺组织代代偿性气肿。 - 分类
- 先天性肺不张:婴儿出生时肺泡无气体充盈,常伴严重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
- 后天获得性肺不张:包括阻塞性(如异物、黏液栓)、压迫性(如胸腔积液、肿瘤)及炎症性(如肺炎、纤维化)等类型。
病因与诱因
- 气道阻塞:黏液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异物吸入、肿瘤压迫支气管等。
- 外部压迫: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纵隔肿瘤等导致肺组织受压。
- 炎症与纤维化:肺炎、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引发肺组织增生或纤维化。
- 其他因素:长期吸烟、支气管痉挛(如哮喘急性发作)、术后卧床等。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口唇青紫、低氧血症(Ⅰ型呼吸衰竭)。
- 症状程度:与不张范围相关,小范围可能无症状,急性大面积肺不张可迅速恶化。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症状,通过胸部X线或CT显示肺组织塌陷、膈肌上移、纵隔偏移等征象确诊。 - 治疗原则
- 解除阻塞:支气管镜吸痰、取出异物或黏液栓。
- 病因治疗:抗感染(肺炎)、手术/放化疗(肿瘤)、支气管扩张剂(哮喘)等。
- 支持治疗:肺复张、氧疗、体位调整以促进通气。
预防建议
- 戒烟、避免吸入异物,慢性呼吸疾病患者需规范治疗。
- 术后患者需定期变换体位,进行深呼吸训练,减少分泌物潴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