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血应先健脾再祛湿,这是中医调理的核心顺序。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补品难以吸收;湿气会困阻脾阳,直接补气血可能加重淤堵。只有先夯实脾胃基础、清除湿气障碍,后续补气血才能事半功倍。
-
健脾是根本
脾胃如同身体的“营养加工厂”,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脾虚时会出现食欲差、腹胀、面色萎黄等症状。建议多吃山药、小米、茯苓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日常可饮用四神汤(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
祛湿是桥梁
湿气重的人常感头身困重、舌苔厚腻,此时补气血易“虚不受补”。需先通过薏米、赤小豆、陈皮等利湿食材,或快走、艾灸等促进排湿。注意体质偏寒者应搭配生姜或炒薏米,避免过度寒凉伤脾。 -
补气血是水到渠成
前两步完成后,可循序渐进补气血。五红汤(红枣+红皮花生+枸杞+红豆+红糖)、当归黄芪鸡汤等食疗方效果更佳。同时配合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帮助气血循环。
调理气血是一场系统工程,顺序错则事倍功半。坚持“健脾→祛湿→补气血”的黄金三步,才能从根源改善气血不足,告别越补越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