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在元朝时期被划归陕西,具体是在1262年元朝设立陕西行省时,汉中地区与秦岭以北的关中、陕北地区一同成为陕西省的一部分。
历史背景
- 元朝之前的归属:在元朝之前,汉中地区长期属于以巴蜀为中心的行政区域。自汉代起,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治所成都),三国时期作为蜀汉的军事重镇,隋唐时期短暂划归四川,但唐朝中后期为削弱川蜀势力,汉中回归陕西管辖。
元朝行政区划调整
- 政治动机:元朝采用“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原则,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汉中作为四川北部门户,战略地位关键,若归属四川易形成割据势力。将其划归陕西后,削弱了四川的防御纵深,加强了中央控制。
- 直接时间:元朝灭宋后,于1286年拆分原“秦蜀行省”,设立陕西行省和四川行省。汉中(时称兴元路)被划入陕西行省,自此脱离四川行政区划。
明清及现代的延续
- 明清时期的沿袭:明朝继承元制,汉中仍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及民国时期延续此划分,未再调整。
- 当代汉中与陕西的关系:汉中现为陕西省地级市,虽地理、文化与四川相近,但行政上始终隶属陕西。现代交通的贯通(如西成高铁)进一步强化了汉中作为川陕纽带的角色。
总结
汉中从四川划归陕西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此次调整出于政治控制目的,彻底改变了汉中的行政归属。尽管汉中与四川在文化、地理上联系紧密,但其行政区划自元朝起明确归属陕西,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