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中国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已记录鸟类645种,涵盖21目84科289属,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2种、二级保护动物115种,以及中国特有种45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三大高原交汇)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湿地、森林、高原等)使其成为古北界、东洋界和广布种鸟类的交汇地,中部黄土高原省鸟类最多(377种),祁连山地省最少(204种)。
- 珍稀保护鸟类:甘肃是黑鹳、黑颈鹤、大天鹅等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张掖黑河湿地拥有国内最大黑鹳种群(675只),尕海湿地则通过人工鸟巢成功保护黑颈鹤繁殖。兰州黄河段每年吸引大天鹅、赤麻鸭等70余种候鸟停歇。
- 区系分布特点:繁殖鸟类中,古北界物种占38.35%(如斑尾榛鸡),东洋界占28.45%(如蓝马鸡),广布种占33.20%。陇南山地省因气候温和,鸟类达365种,多为东洋界代表。
- 候鸟迁徙枢纽:甘肃位于中亚-印度和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通道,三江口、尕海湿地等是重要“加油站”,每年冬季豆雁、凤头鸭等密集出现,部分候鸟如卷羽鹈鹕从“稀客”变为“常客”。
- 生态保护成效:通过湿地修复、智慧监测(如AI识鸟、卫星追踪)和社区参与,甘肃鸟类名录十年间新增165种,黑鹳巢址数量持续增长,印证生态修复成果。
甘肃的鸟类资源不仅是生态健康的指标,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节点。保护这些“空中精灵”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和公众参与,让每一片湿地、森林成为它们永恒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