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这一全国性活动以“健康中国,共建共享”为核心,通过环境整治、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三大抓手,推动全民参与卫生健康实践。自1989年启动以来,爱国卫生月已成为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
历史沿革与意义
爱国卫生月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性卫生运动,1989年正式确定为每年4月开展。早期以“除四害”“改水改厕”为重点,逐步发展为涵盖城乡环境治理、传染病防控、健康素养提升的综合行动。其核心在于发动群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健康治理合力,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奠定基础。
核心内容与实践
- 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城乡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及卫生死角消除,降低病媒生物滋生风险。例如,2023年全国清理垃圾超300万吨,改造农村厕所超10万座。
- 疾病预防:结合季节性传染病特点,开展疫苗接种宣传、灭蚊灭鼠行动。近年针对登革热、流感等疾病,推出“一病一策”防控指南。
- 健康促进:通过线上线下科普活动普及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知识。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10年前提升12.3%。
公众参与路径
个人可通过“清死角、除四害、管慢病、促文明”四步行动参与:定期清理居家环境,配合社区消杀,关注慢性病管理,践行公筷分餐、垃圾分类等文明习惯。多地推出“健康积分”制度,参与活动可兑换体检服务或生活用品,激发积极性。
成果与挑战
35年来,爱国卫生月推动我国城乡卫生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霍乱、血吸虫病等传统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超95%。但面对城市化加速、人口老龄化等新挑战,仍需解决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居民健康意识差异大等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阶段将强化数字化治理,如运用AI监测病媒密度、搭建全民健康数据库;同时完善法规保障,将“门前三包”等经验纳入地方立法。公众可通过“随手拍”举报卫生问题、参与线上健康课程,形成长效共治机制。
爱国卫生月不仅是短期行动,更需转化为日常习惯。从家庭到社区,从个人防护到公共监督,每个环节都是构建健康中国的基石。践行文明生活方式,守护全民健康福祉,需要持续行动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