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过“三月三”是为了传承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同时融合多民族文化,成为展现八桂大地独特魅力的盛大节日。这一节日不仅是祈求丰收、纪念始祖的仪式,更是青年男女以歌传情、各族同胞共庆团结的重要载体,现已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法定假日。
关于“三月三”的起源,壮族民间流传着三种核心说法:一是源于对始祖布洛陀的诞辰纪念,这位壮族人文始祖被尊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二是与古代中原“上巳节”一脉相承,周代起便有的祓禊习俗在壮族地区演变为歌圩活动;三是为纪念歌仙刘三姐,她的抗争精神与山歌艺术成为节日灵魂。唐代诗人宋之问笔下“帐饮倾城沸江曲”的盛况,印证了其历史之悠久。
节日的核心活动充满民族特色:歌圩上即兴创作的山歌,既有《诗经》般的比兴手法,又包含劳动智慧与爱情隐喻,青年男女通过“抛绣球”“碰彩蛋”定情;五色糯米饭用枫叶、密蒙花等植物染色,兼具药用价值与吉祥寓意;铜鼓演奏、抢花炮(东方橄榄球)等竞技活动则展现壮族的力量与协作精神。2014年后,广西更将节日扩展为“八桂嘉年华”,融合瑶族长鼓舞、侗族芦笙踩堂等多元文化元素。
如今,“三月三”已超越单一民族范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武鸣十万人的歌圩盛况,到靖西绣球作坊的产业化发展,传统正以创新形式延续生命力。建议游客亲临体验:清晨观摩祖庙祭祀,午后参与竹竿舞互动,傍晚品尝艾叶糍粑,全面感受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