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趋紧,分类管理
2025年光伏用地标准呈现严格趋紧态势,政策对用地类型、面积控制及地形适配等方面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主要特点如下:
一、用地分类管理
-
禁止占用敏感区域
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敏感区域,农光互补项目需兼顾农业生产功能。
-
优先利用未利用地
鼓励优先使用盐碱地、采煤沉陷区等未利用地,沙漠、戈壁等区域的大型光伏基地成为政策倾斜重点。
二、面积控制与地形适配
-
地形分类标准
根据地形条件(平原Ⅰ类至重丘Ⅲ类)划分,例如北纬35°、转换效率22%的固定式光伏项目,Ⅰ类地形每万千瓦占地12.647公顷,双轴跟踪式可达25.064公顷。
-
安装类型差异
固定式用地效率最优,跟踪式因支架系统复杂,需结合发电效率与经济性综合决策。
三、地方差异化政策
-
目标与重点区域
-
潍坊市要求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50%,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
-
云南省2025年首批12.03GW项目中,10%需配置储能,并优先利用水电送出通道。
-
-
电网协同要求
云南省等地区强调土地与电网协同,避免资源浪费。
四、政策趋势与挑战
-
复合项目风险 :复合光伏项目因用地规模减少、成本上升,选址风险增加。
-
技术适配 :新标准增加监控系统、PID效应等要求,推动技术升级。
以上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光伏产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未来需关注政策动态以优化项目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