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排湿排寒的黄金期。此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借助“春生之力”能更高效驱散体内积存的寒湿,尤其适合调理冬季遗留的怕冷、关节酸痛、消化不良等问题。但需注意“春捂”防寒,避免外湿侵袭,同时结合饮食、运动等综合调理。
春季气候乍暖还寒,雨水增多,寒湿邪气易困脾伤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寒湿困脾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或大便黏腻。此时饮食应“少酸多甘”,多吃山药、红枣、薏米等健脾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加重湿气。晨起一杯生姜水或艾叶茶,能温阳散寒,唤醒脾胃功能。
运动以“微汗”为度,如八段锦、散步等舒缓项目,既能升发阳气,又避免剧烈出汗耗气。重点保护腰腹、脚踝等部位,穿衣遵循“下厚上薄”原则。每天晒太阳15分钟(尤其背部),可借助自然阳气驱散寒湿。
情志调节同样关键。肝气郁结会阻碍阳气升发,春季宜保持情绪平和,多与自然接触。睡前泡脚(加艾草或花椒)能温通经络,促进寒湿从足底排出。若长期手足冰凉、关节冷痛,可尝试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抓住春季排湿排寒的窗口期,需坚持内外兼顾:内调脾胃以化湿,外避风寒以护阳。体质虚弱者建议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发汗或盲目进补。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咨询中医师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