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市“十年九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然因素
-
地形与气候条件
朝阳市地处辽宁西部,北部为努鲁儿虎山脉,西北靠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地形以丘陵为主。这种地势导致来自东南部的湿暖气流被山丘分割成零散雨云,难以形成持续降雨,是干旱的重要自然基础。
-
大气环流影响
西风环流阻挡了南来水汽,同时受太平洋高压活动早晚影响,导致夏季降水稀少。朝阳位于西北坡降的U型地带,降水分布不均,加剧了干旱频发。
-
降水量不足
朝阳市年降水量仅460.9毫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集中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干旱尤为突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春旱概率高达62%。
二、人为因素
-
植被破坏与生态退化
过度开荒、森林砍伐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减弱,加剧了地方性干旱。研究表明,森林植被破坏可使地方性干旱风险增加29.2%。
-
农业活动影响
大规模农业开发(如陡坡开荒)进一步破坏地表植被,且农业用水需求大,加重了水资源压力。
三、防御与治理建议
-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保水条件,是缓解干旱的长期战略。
-
完善水利设施
建设高效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抗旱能力。
-
气象灾害应对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采取人工降雨、调配水资源等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十年九旱”是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生态修复与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