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市“十年九旱”的现象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然因素
-
地形与大气环流影响
朝阳市地处辽西丘陵地带,受西风环流和太平洋高压活动影响,夏季风难以深入,导致水汽输送不足。地形呈西北坡降的U型分布,进一步削弱了湿润气流的沉积作用。
-
降水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
年降水量仅460.9毫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春旱(11月-次年3月)尤为严重,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易引发干旱。这种极端降水模式加剧了旱情频发。
二、人为因素
-
植被破坏与生态退化
历史上森林植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地表覆盖度降低,土壤保水能力减弱,加剧了地方性干旱。研究表明,植被破坏可使干旱风险增加29.2%。
-
农业活动影响
作为农业大市,过度开荒种地、不合理灌溉等农业行为进一步恶化了土壤水分状况,形成“越抗越旱”的恶性循环。
三、防御与治理建议
-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生态体系,提高地表覆盖度,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例如,建立防风固沙林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
-
科技与工程措施
采用先进增雨技术、建设水利设施(如水库、滴灌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及时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朝阳市“十年九旱”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交织的结果,需通过生态治理与科技手段协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