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更伤五脏”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冬季受寒邪侵袭会削弱阳气封藏,导致春季易发温病(如发热、咳嗽等),并进一步损伤五脏功能。
-
冬季寒邪的潜伏机制
寒邪在冬季侵入人体后,若未及时驱散,会深伏于体内,消耗阳气。阳气不足则无法在春季正常升发,导致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引发温病。 -
春季温病的典型表现
春季阳气升发时,若体内伏寒未除,可能表现为上火、咽喉肿痛、反复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甚至诱发慢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
五脏受损的连锁反应
寒邪长期滞留会依次影响五脏:- 肾(阳气根本受损,腰膝酸软);
- 肺(咳嗽、气逆);
- 肝(火气上炎,目赤烦躁);
- 脾(湿浊内停,消化不良);
- 心(气血不畅,心悸失眠)。
-
日常防寒与调养建议
- 冬季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注重腰腹、足部保暖;
- 饮食温补(如姜枣茶、羊肉汤),睡前热水泡脚助阳气封藏;
- 春季适当疏肝解郁(如饮用菊花茶),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冬季防寒是预防春季疾病的关键,通过养护阳气、驱散伏邪,可减少五脏损伤,维持四季健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