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常说的“湿气重”主要与气候湿热、饮食习惯、体质差异及现代生活方式相关,表现为疲劳、关节酸痛、皮肤油腻等症状,需针对性调整生活习惯以缓解。
气候环境影响是首要因素。广东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且湿度常年偏高,人体易受外界湿气侵袭,导致毛孔开张、排汗受阻,湿邪易滞留体内。梅雨季节或回南天时,空气湿度超80%,进一步加剧体内湿气堆积。
饮食习惯直接影响湿气生成。广东饮食偏重老火汤、凉茶和海鲜,长期摄入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虚弱则湿气无法正常代谢,形成内湿。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会加重寒湿积聚。
体质遗传与地域适应存在关联。岭南地区人群因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部分人先天脾虚体质,对湿邪更为敏感。加之现代人久坐少动、熬夜等习惯,阳气损耗导致湿气难以排出,形成“虚胖、舌苔厚腻”等典型湿重表现。
空调依赖与居住环境加剧湿气问题。长期处于空调房内,人体毛孔闭合,汗液无法排出,湿气郁积;潮湿的居住环境(如低楼层、近水域)易滋生霉菌,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加重湿邪入侵。
改善湿气需多管齐下:饮食上减少生冷甜腻,增加薏米、赤小豆等利水食材;适度运动促进排汗;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久坐空调房。湿气调理需长期坚持,结合体质差异选择祛湿方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