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通常采用“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层次的递进结构,具体如下:
一、课程目标(总目标)
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总体方向和核心要求,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
体能与技能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
-
健康意识 :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具备营养、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知;
-
心理与社会适应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挫折应对能力;
-
体育精神 :弘扬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
二、领域目标(具体领域)
领域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为五个学习领域,涵盖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
运动参与 :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科学参与方法;
-
运动技能 :掌握运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安全进行体育活动,初步具备野外活动能力;
-
身体健康 :形成正确身体姿势,发展体能,了解营养、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 :认识体育活动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培养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
社会适应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掌握获取健康知识的方法,遵守体育道德规范。
三、水平目标(学段要求)
水平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将领域目标进一步细分为六个层次(小学至高中),描述不同年龄阶段应达到的具体能力:
-
水平1 :初步体验体育活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
水平2 :能科学参与体育活动,具备一定运动能力;
-
水平3 :形成规律锻炼习惯,体能和技能有所提升;
-
水平4 :具备独立运动计划和调整能力,运动表现稳定;
-
水平5 :能运用运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
水平6 :形成终身锻炼意识,运动素养达到较高水平。
四、递进关系总结
三个层次形成“总-分-细”的结构:
-
课程目标 为顶层设计,统领整个体育课程方向;
-
领域目标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五大板块,涵盖体育活动的全面要求;
-
水平目标 则针对不同学段,明确具体能力标准。
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目标的系统性,又兼顾了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