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长须龙仅有银币试样,未发行铜币版本。作为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长须龙因龙须垂长、存世极稀(公认真品不足50枚)成为机制币中的顶级珍品,2025年市场拍卖价已突破千万元级。其历史价值与艺术性远超普通流通币,但铜币版别纯属民间误传或赝品混淆。
宣统三年长须龙的设计初衷是作为国币银元试样,由意大利雕刻师路易·乔治操刀,采用90%含银量标准铸造。天津造币总厂试铸的五种龙纹版式中,长须龙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未能投产,现存均为银质样币。文献与实物均未记载官方铸造的铜质长须龙,且清末铜元体系以“文”为单位(如十文、二十文),与长须龙“壹圆”银币的纪值体系完全不同。
市场上偶见的“长须龙铜币”实为三种情况:一是后世仿制的工艺品,材质与真品银币差异显著;二是混淆了宣统三年其他铜元(如大清铜币二十文)的龙纹特征;三是利用藏家猎奇心理伪造的赝品。真品长须龙银币的鉴定核心包含三点:镜面底板工艺、龙须垂至币边的独特设计(长度约32毫米)、26.84克的精准重量,这些特征在铜质仿品中无法复现。
若遇到所谓“宣统三年长须龙铜币”,需警惕虚假宣传。真正的收藏焦点应集中于银质样币的稀缺性与历史意义,其文化价值已超越材质本身,成为晚清金融改革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