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蝗灾发生于2023年湖南桃江县,竹蝗灾害面积达近十年峰值,当地投入超百万元防治采用无人机喷洒与村民联防手段控制虫害。此次灾害凸显气候异常与生态治理的平衡难题,但通过现代化技术迅速遏制,未造成跨省蔓延。
-
灾害核心特征
2023年6月起,湖南桃江县115万亩竹林遭竹蝗侵袭,虫群密度创十年纪录。蝗虫从竹林蔓延至农田甚至民宅,单日啃食量可达自身体重,村民描述“鞋面爬满蝗虫”。当地通过统一配发药剂、联合周边村庄同步消杀,最终将损失控制在局部范围。 -
气候与防治技术的关键作用
干旱高温导致土壤真菌减少,蝗卵存活率激增,是此次灾害的主因。防治中运用无人机群高效施药,10分钟内覆盖数千亩,同时保留传统人工挖沟阻隔法。这种“科技+人力”模式延续了我国1950年代建立的生态治理经验,如水利工程改造蝗区产卵环境。 -
历史对比与当代应对升级
相比1942年河南蝗灾造成87%小麦绝收,现代防控体系已实现灾情周级响应。2021年新疆塔城蝗灾借助卫星预警,一周扑灭150万亩虫害;2023年湖南案例进一步验证3S技术(遥感、GIS、GPS)的监测精度,标志着我国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生态调控。
当前我国蝗灾防控已形成“预警-阻断-修复”闭环,但全球变暖可能增加局部爆发风险。建议关注干旱地区虫卵监测,同时探索生物防治(如椋鸟、绿僵菌)的规模化应用,延续马世骏院士“改治结合”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