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是一种由蜱传播的致命病原体,归类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同源。该病毒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等干旱地区,通过亚洲璃眼蜱叮咬传播,引发高热、出血及休克,病死率高且具有明显季节性(4-5月为高峰)。
-
病原特性
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含单负链RNA,对脂溶剂和高温敏感。可在乳鼠、VeroE6细胞中培养,抗原性与汉坦病毒不同,但结构相似。 -
传播与宿主
自然宿主包括牛、羊、骆驼及沙鼠等野生动物,亚洲璃眼蜱既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人类通过蜱叮咬或皮肤伤口接触感染,潜伏期约7天。 -
症状与危害
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出现鼻衄、呕血甚至休克。病后6天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力可持续5年以上。 -
防控关键
避免蜱虫叮咬是首要措施,疫区需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可降低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疫苗。
新疆出血热病毒的防控依赖公众对蜱媒传播的认知,尤其在流行季节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和科学防护是应对这一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