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正确方法,关键在于把握“度”和适应性调整。以下是具体分析:
-
春捂的方法
- 关注温度变化: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适当“捂”;而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一两周时,就不需要再“捂”了。
- 注意个体差异:体质较弱的人,如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需要注意春捂,因为他们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 合理选择衣物:采用“洋葱穿衣法”,内层穿透气排汗功能好的衣物,中层穿毛衣、绒衫等保暖性强的衣服,最外层穿防水防风的材质衣服。这样既方便穿脱,又能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
- 重点保护部位: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应戴好围巾、帽子;膝足部要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腹部尤其是肚脐部位要注意保暖,可鼓舞脾胃阳气。
-
秋冻的方法
- 循序渐进增减衣物: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但以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晚秋天气较凉时,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否则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 适当接受寒冷刺激: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这样才能提高身体对寒冷的耐受性,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 注意南北方差异: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 特殊部位注意保暖: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不能“冻”。颈部受凉可能引发肺部症状的感冒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脚部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路程最长,受凉容易生病;腹部受凉会引起胃部不适、疼痛,女性还可能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脆弱,容易受伤。
春捂秋冻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智慧,但需要科学地进行,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灵活掌握,合理增减衣物,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