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中出现一坨一坨的血块通常是正常现象,尤其在经血量多或久坐时,与子宫内膜脱落、血液凝结有关。但若血块频繁出现且体积较大(超过硬币大小),或伴随严重腹痛、经期延长,则可能提示子宫疾病或激素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
1. 血块形成的原因
经血中混有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当经量较大或流动速度较快时,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来不及分解纤维蛋白,便会凝结成块。久坐或躺卧时,血液滞留子宫腔的时间增加,也可能形成血块。这类血块多呈暗红色,质地柔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2. 需警惕的异常情况
若血块呈鲜红色且持续出现,或单块直径超过3厘米(约一元硬币大小),可能反映子宫收缩力不足或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合并经期超过7天、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非经期异常出血时,需通过B超、激素水平检测明确病因。
3. 日常改善与就医信号
轻度血块可通过热敷腹部、适量运动促进经血排出。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少摄入生冷食物。若血块伴随剧烈疼痛、经期紊乱或突然增多,或使用卫生巾每小时浸透超过1片,建议尽早就医,排除流产、内分泌失调或生殖系统结构异常等问题。
多数情况下,月经血块无需过度焦虑,但持续观察症状变化至关重要。调整生活习惯后若无改善,或出现异常体征,应主动咨询妇科医生,避免延误潜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