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位置看,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远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形狭长且地貌复杂,高原、山地、沙漠交错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甘肃已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并拥有丰富的能源、文化和旅游资源,不能简单归类为“偏远地区”。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点方面,甘肃位于中国西北,与内蒙古、宁夏、陕西、四川、青海、新疆接壤,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全省东西跨度超过16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河西走廊、陇东黄土高原等地形差异显著,部分偏远山区人口密度低、基础设施覆盖有限,但省会兰州及河西走廊城市群已形成区域发展核心。
交通网络发展层面,甘肃近年来通过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建设大幅缩短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兰新高铁贯通后,兰州至西安仅需3小时,至乌鲁木齐约12小时;中川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200余条,敦煌、嘉峪关等支线机场支撑起旅游交通体系;连霍高速、青兰高速等主干道实现省内主要城市互联互通。
经济与资源地位上,甘肃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镍、钴等战略金属产量占全球重要份额。河西走廊现代农业基地年产粮食超千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三。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平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化与旅游价值方面,甘肃拥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张掖丹霞等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在此交汇。兰州牛肉面、敦煌壁画艺术等文化符号具有国际影响力,文旅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持续提升至8%以上。
政策定位与发展潜力角度,甘肃被纳入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作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关键节点,国际货运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000列,中欧、中亚贸易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生态产业等新领域投资增速连续五年超过15%,区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甘肃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既有传统认知中“西北偏远”的历史因素,更具备现代发展中的枢纽功能和战略价值。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升级,这片土地正以多元面貌重塑区域定位,其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独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