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的青团子,在江南地区普遍称为“青团”或“青团子”,但不同地域对其有截然不同的称呼,如西南的“清明粑”、两广的“艾粑”、客家的“艾粄”、江西的“清明果”等。核心差异在于外皮用料(艾草、鼠麴草、浆麦草等)和馅料(甜咸兼备),共同点是均以青草汁染色的糯米团为基底,承载着祭祀与尝春的双重意义。
- 历史渊源:青团起源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唐代演变为青白团子,明清时期定型为全青绿的“清明果”,最终统称“青团”。其诞生与祭祀、踏青的便携需求密不可分。
- 地域别名:贵州称“清明粑”,以油煎为特色;广西“艾粑”垫柚子叶蒸制;闽粤客家地区叫“艾粄”,无馅纯嚼艾香;江西“清明果”形似饺子,常包辣椒馅;台州“青餣”则融入笋干、豆腐干等咸鲜风味。
- 现代创新:传统豆沙馅仍是经典,但咸蛋黄肉松、芋泥流心等新派口味成为网红。老字号如杏花楼、沈大成通过工艺改良(如麦苗青汁调色)提升口感。
- 食用讲究:青团宜新鲜食用,冷藏易变硬;糯米难消化,需搭配膳食纤维;老人儿童应控制摄入量,加热后更易消化。
一口青团,咬住的是千年民俗与地域风味的交融。无论是怀念记忆中的老味道,还是追逐新潮馅料,这份“青绿”始终是清明不可或缺的舌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