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级10等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等级划分主要基于历史演变和加工工艺,具体如下:
一、传统分级体系
-
明代至清代
晒青毛茶按原料嫩度和采摘季节分为七种:明前春尖茶、春尖茶、春中茶、春尾茶、二水茶、谷花茶和底茶。
-
1958年改革后
云南茶园采用统一标准,将等级简化为五级十等,每级包含两个等级(如一级一等、二级一等),标准级定为三级六等。
二、现代分级特点
-
品质与价格的关联性
顶级古树茶、名山茶等稀缺品种价格可达数千元/斤,普通晒青茶多在几十元至数百元。
-
季节性差异
春茶因芽叶细嫩、产量低,品质和价格均高于秋茶。
-
花色等级体系
现代滇青茶(未发酵绿茶)按花色分为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等级,与季节分级并行。
三、品质鉴别要点
-
外观 :紧结完整的叶片、显露白毫。
-
香气 :清香浓郁。
-
汤色 :黄绿清净。
-
叶底 :柔嫩显芽。
四、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晒青茶归类为普洱茶(后发酵茶),实际应为绿茶。普洱茶分为生茶(未发酵)和熟茶(后发酵)两类,与晒青茶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有本质区别。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等级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现代分级更注重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考量,而传统分级则侧重季节与原料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