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小知识: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节气定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
-
公历时间
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具体日期可能因年份略有不同。
-
农历时间
农历六月廿日左右为立秋,此时段可能早于公历8月7日,属于“早秋”。
二、自然现象与物候
-
三候特征
-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第5天开始出现凉爽的秋风,但此时仍属暑热时段。
-
二候白露生 :第15天晨雾出现,预示天气转凉。
-
三候寒蝉鸣 :第30天寒蝉开始鸣叫,标志秋季深入。
-
-
气候特点
立秋后天气仍较炎热,但早晚温差增大,形成“秋老虎”现象,持续约7-15天。此时降水减少,湿度下降,昼夜温差显著。
三、农事与生活
-
农事活动
-
农民开始准备秋收,南方有“啃秋”习俗,即立秋当天吃西瓜防秋燥。
-
早秋作物可能面临生长周期缩短、产量较低的风险,民间有“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粮食成丘”的谚语。
-
-
养生建议
-
饮食调理 :宜选择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葡萄、蜂蜜),避免过量食用寒凉水果(如西瓜、梨)。
-
起居调整 :早晚温差大,建议减少空调使用时间,避免夜间直接吹冷风。
-
四、文化内涵
-
节气诗词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等诗词描绘了立秋时节的雨景与离情,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节气习俗
-
祭土地神 :部分地区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
成语来源 :成语“一叶知秋”源于立秋后梧桐叶落的现象。
-
以上内容综合了节气划分、自然变化、农事活动及文化习俗,涵盖立秋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