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局最新规定明确强化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细化人员资格审查机制,并新增数字化监管措施,旨在保障宗教活动合法有序开展。新规重点围绕场所登记、人员资质、信息备案、非法活动界定及社会服务引导五方面展开,平衡信仰自由与法治管理的关系。
一、场所登记与日常管理 所有宗教活动场所须在3个月内完成资质复核,未通过审核的场所限期整改或关停。新增场所需提交土地使用证明、安全评估报告及信众代表意见书,审批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宗教建筑修缮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时,须同步向文旅部门备案。
二、教职人员准入标准 宗教教职人员实行“双轨审查”制度,需通过所属宗教团体的专业考核及宗教局的政治审查,重点核查涉外资金往来与极端言论记录。跨省任职者需提前60天向两地宗教局提交流动备案,任职期间违规将连带追责推荐单位。
三、数字化信息监管体系 2024年起推行宗教事务大数据平台,要求场所每季度上传财务收支明细、活动影像资料及信众服务数据。运用AI技术筛查网络宗教信息,对未标注备案号的线上讲经、祈福直播实施限流,累计3次违规账号列入宗教领域黑名单。
四、非法活动界定与处置 明确“未登记场所聚众超50人”“境外组织捐赠未申报”等18项违规情形,设立宗教事务信用积分制度。积分扣满者禁止参与宗教场所运营,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结果在省级宗教局官网公示。
五、社会服务正向引导机制 鼓励宗教团体开设养老助学、生态保护等公益项目,经宗教局认证的公益行为可抵扣20%年度税务。禁止以宗教名义发起医疗义诊、教育培训等需专业资质的活动,防止变相商业运作。
宗教局新规通过明确权责边界与创新监管工具,推动形成宗教活动透明化、管理标准化的发展格局。相关宗教团体及个人应重点关注资质复核期限、数字化平台对接及公益活动备案要求,提前建立合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