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温病学四大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如下:
一、叶天士(1667-1745年)
-
著作 :《温热论》
-
核心贡献 :
-
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发病纲领,强调温病与伤寒的传变路径不同;
-
创立卫、气、营、血四阶段辨证体系,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的诊断方法;
-
书中包含《温热论治》等口传经验,强调治疗需结合时令与体质。
-
二、薛雪(1681-1770年)
-
著作 :《湿热条辨》
-
核心贡献 :
-
首次系统论述湿热病证治,提出“分三焦、辨六经”的思路;
-
书中强调“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拓展了温病病因病机认识;
-
对后世湿温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三、吴鞠通(1719-1798年)
-
著作 :《温病条辨》
-
核心贡献 :
-
以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清络、清营、育阴”三大治法;
-
将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系统化,奠定现代方剂学基础;
-
结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完善温病辨证体系。
-
四、王孟英(1758-1836年)
-
著作 :《温病经纬》
-
核心贡献 :
-
以《内经》《伤寒论》为根基,融合叶天士、薛生白等学说;
-
提出“新感”与“伏邪”分类,系统化温病病因;
-
书中包含《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传播叶氏理论。
-
补充说明
-
叶天士 :以儿科见长,但温病学贡献更突出,被尊为“温病学派代表”;
-
薛雪 :与叶天士齐名,以湿热病研究闻名;
-
吴鞠通 :三焦辨证体系对后世影响最大;
-
王孟英 :总结前人经验,推动温病学理论化。
四大家共同开创了清代温病学体系,其理论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