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作为稻属的野生种,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
分布范围
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东起台湾省桃源县,西至云南省景洪县,南至海南省三亚市,北至江西省东乡县。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株高60-300厘米,叶鞘圆筒形且无毛。
-
花穗直立后下垂,颖果长圆形且易脱落,千粒重18-22g。
-
部分区域为半直立或匍匐茎类型,适应性强但结实率低。
-
-
生态与价值
- 是亚洲栽培稻的近缘祖先,基因资源丰富,为育种提供重要素材。
二、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较广,东起广东英德市三含沟,西至云南耿马县孟定,南至海南三亚市荔枝沟。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越冬植物,株高200-300厘米,叶舌短呈三角形,每穗仅第一枝,粒数200-1000粒。
-
谷粒细小(长0.4-0.5cm),千粒重8-10g,抗病虫害能力较强。
-
-
现状与价值
- 尽管名为“药用”,但实际药用价值尚未明确,其抗逆性基因对农业育种有重要意义。
三、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 subsp. Granulata)
-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较少,东起台湾新竹县,西至云南盈江县,南至海南南山岭。
-
形态特征
-
旱生植物,株高30-75厘米,根系须根不发达,穗部小且无叶耳,颖果有疣粒状突起。
-
耐盐碱,适应高温高湿环境,但易受光照和水分影响。
-
-
生态与价值
- 全球21种野生稻中唯一旱生品种,基因资源独特,对研究植物适应机制有重要价值。
补充说明
-
遗传资源保护 :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遗传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研究意义 :药用野生稻的抗逆基因和疣粒野生稻的盐碱耐性,为培育新型农作物提供了潜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