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和栽培稻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落粒性上,野生稻种子成熟后极易落粒,而栽培稻通常不容易落粒;在株型与株高方面,野生稻株型松散,株高可达 2m 多,栽培稻株型紧凑,株高很少能到 2m;茎叶长度上,野生稻较长,栽培稻较短;是否有匍匐茎方面,野生稻有匍匐茎,能就地越冬,属多年生植物,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栽培稻没有匍匐茎,为一年生,主要进行有性繁殖;芒的长度上,野生稻小穗顶的芒较长,栽培稻芒较短或无芒。
从形态特征细分,栽培稻的稻穗较密集,稻谷较大,叶片通常较宽,分蘖数比野生稻多,而野生稻的稻穗较稀疏,稻谷较小,叶片较窄 。生长环境也有差异,栽培稻一般在人工管理的农田中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水分、光照和养分,野生稻则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在遗传上,由于人类长期驯化和选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基因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生稻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压力,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性。
野生稻和栽培稻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这些差异是人类长期驯化和选育,以及野生稻在自然选择下形成的特性。野生稻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种质资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良栽培稻的品种、提高栽培稻的产量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