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的创作历时约10年(约公元200年—210年),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完成,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医临床鼻祖”。
-
创作背景与时间跨度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约150—219年),战乱与瘟疫频发促使他潜心研究医学。他广泛收集古方、结合临床实践,耗时约十年撰成《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外感病与杂病的诊疗规律。 -
内容结构与医学贡献
全书分为伤寒与杂病两部分,载方113首,首创“六经辨证”体系,将疾病发展归纳为六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治法与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经典方至今沿用。 -
成书后的流传与影响
因战乱原书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宋代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其辨证论治思想成为中医核心理论,至今仍是中医院校必修课程。
这部千年医典的诞生,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塑造了中医的学术框架,其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