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龅牙比例较高,主要与遗传基因、地域饮食习惯(如食物精细导致咀嚼力退化)以及湿热气候引发的口呼吸习惯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牙槽骨发育异常,形成牙性或骨性前突问题。
-
遗传因素占主导
研究表明,约60%-70%的龅牙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有龅牙,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尤其东亚人种更易出现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的骨性问题。 -
饮食精细化削弱颌骨发育
两广地区饮食以软糯为主,咀嚼需求降低,牙槽骨缺乏足够刺激,逐渐退化成V型牙弓,牙齿拥挤前突。对比传统粗粮饮食,现代加工食品加剧了这一现象。 -
气候诱发的口呼吸习惯
湿热环境易引发鼻炎、腺样体肥大,迫使儿童长期口呼吸。舌位下坠打破口腔肌肉平衡,上颌骨纵向过度发育,形成开唇露齿、牙龈外露的典型龅牙面容。 -
替牙期异常与不良习惯
乳牙早失、恒牙萌出错位可能引发牙列不齐,而吮指、咬唇等行为会进一步加重牙齿前突。青春期骨骼发育未完成时,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龅牙持续恶化。
早期干预是关键:儿童替牙期(6-12岁)通过矫正器引导颌骨发育,成年骨性问题需正颌手术。家长应关注孩子口腔习惯,及时就医评估,避免龅牙影响容貌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