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温相近的情况下,广东地区体感更冷的主要原因是高湿度环境加速热量流失、建筑结构及生活习惯差异以及人体对低温适应性较弱。以下从环境、生理及行为模式三方面分析具体原因。
环境因素
广东地处亚热带,冬季湿度常达70%以上,空气中的水分子附着皮肤表面形成“湿冷”,比干燥环境的同等温度带走更多体表热量。岭南建筑普遍注重通风防潮,墙体薄、门窗多,室内外温差小,导致人体难以通过避风环境保存热量。
生理反应差异
长期生活在温暖气候的人群,身体对低温的敏感度更高。广东年平均气温超过20℃,居民体内褐色脂肪(产热脂肪)比例低于北方人群,抗寒代谢能力较弱。当气温骤降至10-15℃时,血管收缩反应更剧烈,易产生“冷到骨子里”的感知。
行为习惯影响
广东冬季短暂,居民较少配备集中供暖或厚重保暖设备,多以空调、电暖器局部取暖,热量覆盖不均。日常穿衣习惯偏向单层棉质或化纤材质,衣物吸湿后导热性增强,进一步降低保暖效果,加剧寒冷体验。
综合来看,湿度、适应性及生活习惯的叠加效应,使得广东人在十几度的气温下感受到的寒冷程度远超气象数据。此类环境下需重点防范关节受凉,并通过穿戴防水防风外套、使用除湿设备等方式提升体感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