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三年大旱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或“三年自然灾害”,波及全国24个省区,农田受旱面积累计超8000万公顷,导致粮食产量锐减、人口非正常死亡激增,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最严峻自然与经济危机之一。
- 1959年旱灾爆发:旱情始于华北,河南省连续200多天无雨雪,河北省小麦成灾62万公顷,黑龙江省耕地受旱深度达4-5寸,全国20个省区受灾,旱灾面积占全年总灾害面积的75.75%。
- 1960年持续恶化:北方七省区旱期长达300-400天,南方苏、鄂、粤等省相继受灾,全国旱灾面积达38.46万公顷,创建国五十年最高记录,吉林省266条小河干枯,1384座水库见底。
- 1961年灾情顶峰: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全线干旱,河北、山东、河南小麦减产50%,全国受灾农田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伴随洪涝、霜冻等次生灾害,形成“南涝北旱”极端格局。
这场灾难是自然气候异常与政策因素叠加的结果,其教训推动了此后水利建设与粮食安全体系的完善。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旱涝灾害频发,了解历史可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