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确实有科学依据,这一传统养生智慧通过调节穿衣方式帮助身体适应季节过渡,减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杂病”风险。其核心在于:春季保暖防倒春寒,秋季适度耐寒锻炼免疫力,但需因人、因地、因时灵活调整,并非人人适用。
春捂的科学性
- 气温波动大:初春乍暖还寒,过早减衣易导致体温调节失衡,降低抵抗力,病菌乘虚而入。中医认为春季阳气初生未盛,需保护阳气避免寒邪侵袭。
- 重点部位保暖:头部、背部、腹部、脚部需重点“捂”,避免寒气直入引发感冒、肠胃不适或关节疼痛。例如,肚脐受凉易腹泻,脚部受寒易感冒。
- 临界温度:当昼夜温差≥8℃或气温低于15℃时需“捂”,待气温稳定后再逐步减衣。
秋冻的合理性
- 锻炼耐寒能力:适度凉爽刺激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为寒冬做准备。
- 避免过早增衣:秋季气温反复,过早穿厚衣易出汗着凉,且阻碍阳气收敛,影响冬季养阴。
- 特殊人群慎行: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或呼吸道疾病患者不宜“冻”,需及时保暖防病。
关键提示
- 因人而异:体热者不宜过度“捂”,体弱者避免强行“冻”。
- 因地制宜:北方寒冷地区需提前结束“秋冻”,南方可适当延长。
- 动态调整:以“温暖不出汗”为度,结合气温变化灵活增减衣物。
科学实践“春捂秋冻”,能有效提升季节交替时的身体适应力,但需结合个体差异与气候特点,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