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炎的大规模爆发主要集中在1970年至1992年,其中1980年代是疫情高峰,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在短短20年内激增至1.2亿人,使中国成为全球乙肝高负担国家。这一时期的爆发与医疗不规范、共用注射针头及单采血浆运动导致的血液传播密切相关,而母婴传播的未有效阻断进一步加剧了疫情蔓延。
-
1970-1992年:爆发期与核心原因
共用注射针头和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是早期传播的主因,而1979年推广的单采血浆术因混合多人血液回输,导致乙肝、艾滋病等病毒广泛扩散。缺乏母婴阻断措施,使得新生儿感染率居高不下。 -
1980年代:疫情高峰与防控缺失
数据显示,1980年代乙肝发病率最高,但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和疫苗接种尚未普及,导致病毒迅速传播。偏远地区因医疗条件落后,防控滞后问题尤为突出。 -
1992年:转折点与免疫规划启动
随着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管理,新生儿接种率大幅提升,感染率开始显著下降。至2020年,中国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降至0.3%,防控成效显著。
当前中国仍面临慢性乙肝感染者基数庞大的挑战,但通过疫苗接种、血液筛查和母婴阻断等综合措施,已逐步实现疫情控制。公众应定期筛查、接种疫苗,并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