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冬至的饮食文化以“冬节圆”为核心,搭配药膳进补与吉祥创意小吃,既蕴含团圆寓意又兼顾养生智慧。 红白两色的糯米丸子象征圆满,搭配当归羊肉汤、姜母鸭等温补菜肴,形成独特的“补冬”传统,而手工捏制的“鸡母狗仔”更将节日氛围与祈福心愿巧妙融合。
冬至清晨,泉州家庭必以一碗热腾腾的冬节圆开启节日。无馅的糯米圆子分甜咸两派:甜口加红糖、姜片、田薯,咸口配面线、葱头油或海鲜,寓意“头尾圆满”。心灵手巧的主妇还会用糯米团捏出鸡、狗、鱼等造型的“鸡母狗仔”,蒸熟后点缀门窗或供孩童食用,寄托五谷丰登的愿景。
“补冬”是冬至另一重头戏。当归生姜羊肉汤驱寒补阳,适合血虚畏寒者;姜母鸭以老姜与番鸭慢炖,温而不燥;沿海地区则偏爱红膏蟳炖番鸭或蟳饭,山海风味交融。药膳讲究因人而异:阴虚体质推荐沙参玉竹炖猪心,痰湿人群可加薏仁祛湿,家常四物老鸭汤更是晋江人冬日必备。
冬至餐桌还少不了象征“包金包银”的润饼菜。安海版本用厚皮包裹海蛎煎、米粉与花生末,龙湖地区以麻粩垫底,甜咸流派各具特色。甘蔗作为时令水果,寓意“倒尾甜”,与滋补药膳形成口感平衡。
泉州冬至饮食将节气养生、家族伦理与民间信仰凝练于舌尖。从搓丸祭祖到药膳温补,每一道食物都是文化密码,提醒人们顺应自然、珍视团聚。若想体验地道风味,不妨循着水门巷的羊肉煲香气,或加入邻里搓丸的欢声笑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