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大师陈春生以其独创的“陈派”艺术风格闻名,将闽剧唱腔与民间曲调融入评话,塑造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幽默,唱腔悠扬洒脱,被誉为福州评话“三杰”之首,更以“泪嗓”绝技催人泪下,桃李满园传承非遗瑰宝。
-
艺术创新与风格
陈春生打破传统评话界限,大胆融合闽剧曲牌《泪透》《叠板》等,独创《平嗓》《清嗓》《泪嗓》《逗嗓》四类唱腔,形成“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表演特色。其“泪嗓”以哀婉缠绵著称,配合角色分音技巧,使人物跃然台上,如《虾米俤》《秦瑞云》等经典剧目至今仍被传颂。 -
扎根民间的艺术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城市高额收入,穿草鞋、背行囊深入山区渔村,创作《九命沉冤》《红橘记》等反映时代变革的作品。1958年在全国曲艺会演中以《刘刚闹院》轰动业界,获《人民日报》专访谈,成为首批中国曲协会员,并三受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 -
德艺双馨的传承精神
他倾囊相授培养“前七子”“后七子”等弟子,如“小神童”叶依清、吴东天(艺名小春生),晚年胃癌晚期仍坚持完成“四代同堂”专场演出。其艺术生涯编演30余本评话,整理《陈春生评话选集》,被中国曲艺出版社收录推广,奠定福州评话现代发展基石。
陈春生用一生诠释“艺术为人民”的信念,其流派艺术至今活跃于闽台及东南亚侨乡,成为福州方言文化的鲜活记忆。聆听陈派评话,不仅是享受曲艺之美,更是在触摸一座城市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