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歌曲名,前者代表高雅艺术,后者象征通俗文艺。这一典故出自楚国文人宋玉的《对楚王问》,通过歌曲传唱人数的对比,揭示了艺术雅俗分野的本质——曲高和寡,通俗易传。
-
起源与典故
“阳春白雪”是楚国宫廷乐曲,需高超技艺演奏,仅少数人能欣赏;而“下里巴人”是民间歌谣,旋律简单,数千人可合唱。宋玉以此比喻自己品行高洁不被常人理解,后世则引申为文艺作品的雅俗之别。 -
文化内涵演变
春秋时期,《阳春》《白雪》由晋国乐师师旷创作,后传入楚国成为高雅艺术符号;《下里》《巴人》则扎根楚国民间,反映大众审美。两者从具体曲目发展为文艺创作的两极标准,如毛泽东提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统一”,强调艺术需兼顾普及与提高。 -
现代应用与启示
如今,这两个成语常对比使用,如“阳春白雪”形容古典音乐、学术著作,“下里巴人”指网络流行文化。它们提醒我们:文化多样性需要包容,既尊重阳春白雪的深度,也认可下里巴人的生命力。
无论是欣赏古琴曲《阳春白雪》,还是传唱通俗旋律,雅俗共赏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