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败血症
鸡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剧烈腹泻。以下是详细的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症状表现
1. 急性型(败血症型)
-
发病特点 :多见于高产肥壮鸡群,病程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在夜间死亡。
-
典型症状 :突然倒地死亡,挣扎前无前驱症状;死亡前可能出现精神异常、不安拍打翅膀、呼吸急促、鼻孔流出泡沫黏液。
-
体征 :鸡冠、肉髯发紫或黑紫色,关节肿大变形(如脚趾麻痹),粪便灰黄色或绿色,体温可达43℃以上。
2. 慢性型
-
病程特点 :多继发于急性型,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鸡群消瘦、产蛋率下降。
-
典型症状 :关节炎症(如脚或翼关节肿胀、变形),慢性腹泻,呼吸急促,鸡冠肉髯苍白或干酪样坏死。
二、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
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可降低死亡率,肌注或混饲使用,连续用药2-3天。
-
磺胺类药物 :如复方新诺明,按千分之一比例拌料使用3-5天,间隔后巩固。
-
中草药 :黄连、黄苓、板兰根等组成的“三黄汤”可辅助治疗,但需结合西药使用。
2. 防治措施
-
免疫接种 :3月龄以上鸡群接种禽霍乱弱毒苗或灭活菌苗,免疫期6个月。
-
环境消毒 :发病后用石灰乳或消毒剂消毒鸡舍、用具及饮水,病鸡隔离饲养。
-
饲料管理 :大群防治时可添加土霉素0.05%-1%混饲,连续数天。
三、预防措施
-
引种检疫 :严格检疫种禽,隔离饲养观察无病后引入。
-
饲养管理 :降低养殖密度,保持通风良好,控制饮水污染。
-
疫苗使用 :弱毒苗免疫期3个月,灭活苗6个月,按免疫程序接种。
总结
鸡霍乱防治以预防为主,免疫接种是关键。发病后需及时隔离、药物治疗,并配合环境消毒。中草药可作为辅助,但需结合西药使用才能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