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伤寒论》包含113个经典方剂,这些方剂通过辨证施治,覆盖了多种疾病。以下是主要分类及代表性方剂的
一、太阳病(外感风寒/热)
-
桂枝汤
-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如头痛、发热、鼻塞等。 - 组成: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
类方:桂枝葛根汤(加葛根解肌退热)、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温肺降气)。
-
-
白虎汤
- 用于热盛伤津证,如高热、大汗、口渴等。 -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生津。
二、阳明病(热证)
-
大承气汤
- 治疗阳明腑实证,如腹痛、便秘、潮热等。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攻下实火。
-
白虎加地黄汤
- 热盛伤津兼阴虚证,症见高热、烦渴、地黄汁。 -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地黄,滋阴清热。
三、少阳病(寒热往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主治少阳虚证,如心悸、失眠、惊悸。- 组成:柴胡、龙骨、牡蛎、黄芩、生姜、炙甘草,和解少阳,镇惊安神。
四、太阴病(寒证)
-
四逆汤
- 治疗少阴寒盛证,如四肢厥冷、腹痛、呕吐。 - 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回阳救逆。
-
半夏泻心汤
- 适用于寒热错杂的胃病,如胃痛、痞满。 -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寒热并用。
五、厥阴病
乌梅丸
- 治疗蛔厥证,症见腹痛、厥冷、惊悸。- 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人参、炙甘草,温脏安蛔。
六、杂病类
-
炙甘草汤
- 用于心动悸、脉结代等虚证。 - 组成: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麦冬、阿胶,补益心阳。
-
百合贝母茯苓汤
- 治疗肺阴虚证,如咳嗽、痰少、失眠。 - 组成: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润肺止咳。
附:经典方剂特点
-
配伍原则 :如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相配,麻黄与杏仁协同,体现"君臣佐使"理论。
-
加减变化 :同一方剂根据证候不同可灵活加减,如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针对咳喘。
以上方剂均出自《伤寒论》,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药物配伍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应用时需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