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打酱油”民俗是当地独特的年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习俗起源与历史演变
-
时间与地点
该习俗通常在春节前夕进行,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延续30多年。活动以恒顺官酱园为核心场所,是镇江年度民俗活动的重要标志。
-
文化背景
镇江方言中流传着“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的俗语,体现了酱油在春节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一习俗既是对传统饮食需求的延续,也承载着驱邪避灾的民俗功能。
二、核心活动与仪式
-
购买与体验
市民会集体前往恒顺官酱园等指定地点,用传统木勺(一勺约5斤)打酱油,体验传统工艺。这一过程兼具生活必需与仪式感,成为家庭团聚的社交活动。
-
文化表演与互动
活动期间常结合非遗文化表演,如太平泥叫叫(仿古祭祀张渤的民俗玩具)、东乡长鱼汤、剪纸、马灯阵舞等,40余分钟集中展现镇江非遗魅力。
三、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
情感联结与社区凝聚力
该习俗通过集体参与强化社区归属感,老一辈人通过重拾传统仪式找回童年记忆,年轻人则通过参与传承文化。
-
非遗文化传承
活动中融入太平泥叫叫等非遗项目,通过实践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延续。例如,泥叫叫的传说与镇江历史人物张渤相关联,兼具历史教育意义。
四、现代发展与创新
-
商业与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恒顺集团等企业将打酱油与酱醋文化节结合,推出优惠活动,吸引超300万人次参与,年销售额达3000多公斤。
-
国际传播
2025年央视专题报道聚焦镇江打酱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民俗的知名度,成为展示江苏地方文化的窗口。
镇江打酱油的民俗是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交融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通过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镇江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