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行》是李白以商妇口吻创作的乐府诗,通过女子悔嫁商人的独白,揭露唐代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社会现象,同时展现诗人对平民妇女命运的深刻同情。全诗以赋法为主,五七言交错,情感层层递进,从天真幻想、离别苦楚到心理扭曲,最终爆发为“悔作商人妇”的呐喊,艺术感染力极强。
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源于对爱情幻想的破灭。她曾天真以为“嫁夫婿”可免相思,却不知商贾流动性强,丈夫远赴扬州后音讯全无。与《长干行》不同,此诗女性缺乏美好回忆,仅有“相送黄鹤楼”的离别画面,凸显婚姻基础的脆弱性。李白通过对比“当垆女”的夫妻相伴,强化了女主人公的孤独与嫉妒,心理描写极具现实批判性。
艺术手法上,李白采用时间跳跃(如“期一载”与“历三秋”的对比)和空间转换(黄鹤楼、扬州、南浦),强化时空阻隔带来的痛苦。句式上五言与七言交替,如“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的七言收束,情感宣泄更为酣畅。语言虽较《长干行》直白,但“心逐江水流”等比喻仍见匠心。
从社会背景看,唐代商业繁荣催生大量商人家庭,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成为普遍问题。李白通过个体遭遇折射时代症结,其人文关怀超越时代。诗中“扬州”作为商业符号的运用,暗示经济繁荣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冲击,具有历史认知价值。
理解《江夏行》需结合李白的江夏情结。他在此地的多首诗中均涉及离别主题,如《江夏别宋之悌》的“泣无穷”,与商妇之泪形成互文。这种情感共鸣,使虚构叙事承载了诗人自身的漂泊体验,虚实相生,深化了作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