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提议,国务院批准
连云港市的前身新海连市的设立与更名,涉及历史人物、政府决策及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命名起源
-
孙中山的早期构想
1933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海州(今连云港)的构想,主张通过港口建设推动地方发展。
-
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新海连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在东海、灌云部分地区设立新海连市,作为港口城市试点。
二、更名背景
-
1961年正式更名
1961年10月1日,新海连市因港得名,正式更名为连云港市。这一更名与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
-
行政区划演变
-
1953年1月起划归江苏省,1962年设为江苏省直辖市(后改为地级市);
-
1983年和1996年,江苏省分别将赣榆、灌云两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
2001年撤除云台区,现辖东海、赣榆等四县四区。
-
三、历史意义
-
经济发展见证 :从新海连市到连云港市,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
地理优势体现 :连云港作为苏北出海口,其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连云港市的设立是孙中山早期构想的延续,经国民政府试点、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定名为连云港市,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