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历史上存在洪涝灾害,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气象条件变化,洪涝风险有所增加。具体情况如下:
一、历史洪涝灾害
-
自然因素引发的洪涝
1855年后至1949年前,黄河多次夺汴、夺泗、夺淮,导致徐淮连地区河系紊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发。例如,1970年徐州市区曾因暴雨引发内涝,部分低洼地区积水严重。
-
20世纪70年代典型灾害
1970年徐州市区遭遇强降雨,造成大规模内涝,街道积水深度达1米以上,交通瘫痪,大量居民被迫转移。
二、近现代治理与风险
-
新中国成立后的整治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市对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包括房亭河等主要排水河道的清淤和堤防加固,显著改善了排水能力。
-
21世纪洪涝风险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扩张和降雨强度增加,洪涝风险再次上升。2018年台风“温比亚”引发暴雨,导致7人死亡、18人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万亩。
三、当前防洪能力与挑战
-
基础设施压力
部分区域仍存在排水管径不足、地势低洼等问题,2023年主汛期曾因强降雨引发内涝,市区积水点未达治理目标。
-
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高密度建设、地下管线复杂等因素,使城市对洪涝的抵御能力面临新考验。2024年7月暴雨导致城区内涝严重,车辆“水上漂”现象普遍。
四、防范建议
-
关注气象预警 :暴雨来临前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雨情、冰冻等预警信息。
-
规避高风险区域 :低洼地带、老旧小区及地下车库等易积水区域需特别注意。
-
提升防洪意识 :了解所在区域的排水系统分布,避免盲目涉水行驶。
徐州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虽经整治有所改善,但需持续加强防洪能力建设以应对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