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水质差的核心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滞后、污水直排严重、农业与工业污染叠加,以及监管执行不力。 2024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显示,徐州市主城区雨污合流问题突出,22条水体为劣Ⅴ类,管网建设仅完成40%,生活污水雨天直接入河,部分污水处理厂甚至虚报数据。农业化肥滥用和工业结构性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徐州市69个管网建设项目中45个未开工,5408个混错接问题整改不足50%。主城区雨污合流导致86个截污闸在雨天失效,奎河等河道化学需氧量超标5倍以上,污水与雨水混合直排,黑臭水体反复出现。 -
生活污水直排与监管漏洞
城区每天约33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4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督察发现,部分污水处理厂虚报生化需氧量数据,截污闸晴天截污、雨天放水,导致氨氮浓度高达55.2毫克/升,形成重度黑臭水体。 -
农业与工业污染双重压力
徐州市化肥使用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农药利用率不足30%,残留物流入水体。工业污染中,造纸、化工等行业排放占比超70%,部分企业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废水超标排放问题长期存在。 -
自然条件与历史欠账
徐州河流多为季节性平原河流,自净能力弱,干旱年份生态补水不足。尽管近年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生活污染占比升至60%,老旧管网改造缓慢,水环境容量已超负荷。
当前,徐州需加快管网建设、严查数据造假、推动农业减污,并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公众可通过监督举报参与环保,而彻底改善水质仍需政策、技术与民生的系统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