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矿工墓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劳工的残害。以下是关键事件的梳理:
一、历史背景
-
时间范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以人换煤”政策疯狂掠夺辽源煤炭资源,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共持续14年。
-
规模与伤亡
-
死难矿工人数约8万至10万,其中包含大量童工。
-
1940年,矿工方明、方成在日军驻天津特务机关任职期间,参与制造了“方家坟”万人坑,1年8个月内填埋遗体超万人。
-
二、主要暴行
-
强制劳动与死亡
- 日军通过暴力手段强征劳工,如用铁链锁住双脚、在井下实施14-15小时高强度作业,导致大量矿工因饥饿、劳累、事故和体罚死亡。
-
非人待遇
-
病工被丢入“病栋”无人照料,饿死或病死者被堆积后集体掩埋。
-
1940年“方家坟”万人坑中,遗体被焚烧,甚至包括未咽气的活人。
-
三、历史意义
-
民族屈辱的见证
-
作为“万人坑”和“炼人炉”的遗迹,辽源矿工墓是日本侵华罪行的重要物证。
-
1963年,当地工人在纪念碑上刻下“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象征对历史的铭记。
-
-
历史教育价值
-
陈列馆通过照片、文物、沙盘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及矿工们的抗争精神。
-
年轻一代通过参观学习,被敦促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
四、现状与保护
-
陈列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包含1000余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展馆和7处尸骨棚。
-
199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入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幸存者证言
王文义等幸存者通过口述历史,为研究那段惨痛岁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