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粮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果作物的农业经营模式。虽然该模式在某些地区被认为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综合多部门公告和研究表明,其存在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直接破坏林地资源
-
成林成效低下
多项调查表明,林粮间作模式下的林地长期无法形成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直接破坏了林地的生态功能。
-
林地分类错误
实施林粮间作的林地常被调查为耕地或旱地等非林地类,影响国土调查数据准确性,进而导致林地面积虚减,影响森林资源统计与保护。
二、影响森林资源管理
-
经营功能丧失
林地被转为耕地后,无法进行正常的采伐、更新和林政执法,导致森林资源养护和管理工作受阻。
-
生态补偿受阻
林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生态补偿资金的发放,削弱了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
三、引发其他生态问题
-
森林鼠害加剧
林粮间作破坏了森林植被结构,为森林鼠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导致鼠害频发,需额外投入防治成本。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
-
违反相关法规
多个地区明确禁止林粮间作行为,违规实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法律责任。
建议与措施
-
停止林粮间作 :自2025年起,全国范围内所有林地应停止林粮间作,恢复林地原貌。
-
加强监管执法 :地方林业部门需严格监管,防止违规种植行为反弹。
-
探索替代模式 :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如农林复合经营(非间作形式),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林粮间作虽有一定经济价值,但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影响远大于潜在收益,需通过政策约束和科学管理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