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观点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 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观点 ,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冬季受到寒邪的侵袭,虽然当时可能不会立即发病,但寒气会潜伏在体内。等到春季阳气上升时,潜伏的寒邪会化热,并与外界的时令之邪相合,从而引发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温病。
冬季寒冷,人体会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阳气内敛,体表毛孔闭合,以减少热量散失。如果此时未能做好保暖措施或体质虚弱,寒邪容易侵入体内,潜伏于肌腠或脏腑之间,形成伏寒。这种伏寒在春季阳气升发时,可能会引发温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一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冬季感受寒邪后,寒邪可能潜伏在体内,待到春季阳气升发时,伏寒化热,与外界时令之邪相合,从而引发温病。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入体内,从而减少春季温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