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行春令,春必温病”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季节养生与疾病关系的经典论述,其含义及养生建议如下:
一、核心含义
-
“冬行春令”的逆时性
指在冬季本应遵循“闭藏”原则收敛阳气、藏精蓄锐,却因人为因素(如熬夜、过度运动、情绪波动等)破坏了冬令的收敛特性,导致阳气未得到有效储蓄。
-
“春必病温”的病理机制
春季本是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的阶段,但若冬季精气未藏,正气虚弱,此时寒邪易与郁久化热的外邪结合,形成温热病邪,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等症状。
二、温病的范畴
温病是中医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多种类型,多由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引起,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传变的特点。
三、养生建议
-
冬季养精蓄锐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损耗精气;
-
减少思虑,保持心情愉悦,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
-
-
春季顺应阳气
-
避免过早暴露于高温环境,减少风寒外邪侵袭;
-
多食用辛温食物(如韭菜、生姜)辅助阳气回升,但需避免过食辛辣导致上火;
-
保持规律作息,帮助身体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节奏。
-
-
应对气候异常
-
若冬季温暖异常(如暖冬),需警惕阳气外泄,可通过食用羊肉、核桃等食物辅助收敛阳气;
-
春季湿气较重时,注意防潮防寒,避免湿邪阻滞阳气。
-
四、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气候变暖、生活节奏加快,易导致冬令养生失效。此时若仍过度消耗体力或免疫力下降,春季温病发病率会显著上升。遵循“冬藏春启”的原则,通过科学养生维护正气,是预防温病的关键。
(综合来源:)